西宝生物
欢迎访问西宝生物科研产品官网 !

西宝生物

西宝生物中国生命科学领域优选的综合服务商

全国服务热线:400-021-8158

24小时短信服务: 13917439331

您是否在搜:核酸室温保存 | 二噁英检测 | 食品安全 | 玛卡提取物 | 维生素K2 | 修饰性PEG | 岩藻糖

西宝生物
当前位置:首页 » 全站搜索 » 搜 索:分子
挑战常规!维持骨髓造血干细胞所需的TPO蛋白竟由肝细胞产生
在一项新的研究中,来自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医学中心的研究人员着重关注维持造血干细胞所必需的促血小板生成素(Thrombopoietin,TPO)分子。他们利用基因敲入小鼠证实TPO是由肝细胞产生的,而不是由骨髓细胞产生的,这一发现挑战了人们的常规看法:鉴于造血干细胞主要存在于骨髓中,人们的直接看法就是TPO是由骨髓产生的。[查看]
http://www.cxbio.com/Article/tzcgwcgszxgxbsxdtpod_1.html
科学家阐明病毒利用宿主细胞中关键蛋白进行繁殖的<font color='red'>分子</font>机制
随着现代DNA测序技术的发展,科学家们能够非常容易地在一个有机体中鉴别出所有编码蛋白质的基因,然而他们常常却无法有效理解这些蛋白质的细胞功能,文章中,研究人员就重点对一种名为ZC3H11A的人类基因进行了深入研究,长达20年时间研究人员一直并不清楚该基因功能的重要性,Shady Younis博士说道,很多年以来我们一直非常感兴趣对该基因进行研究,最终我们利用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实现了在人类细胞系中失活该基因,然而,ZC3H11A基因的失活似乎并未产生太大效应,这就表明,该基因似乎对人类细胞的生长并不必要。[查看]
http://www.cxbio.com/Article/kxjcmbdlyszxbzgjdbjx_1.html
合成高<font color='red'>分子</font>解决肿瘤耐药问题,搞定耐药癌细胞不是梦!
Almaden与新加坡生物工程和纳米技术研究所(IBN)、分子和细胞生物学研究所(IMCB)及新加坡遗传学研究所(GIS)的科学家们一起开发出了一种新型合成高分子可以选择性杀死癌细胞,同时不会影响正常细胞。[查看]
http://www.cxbio.com/Article/hcgfzjjzlnywtgdnyaxb_1.html
个体化癌症疫苗有望改善癌症的治疗方式
癌细胞的DNA在不停地发生突变,与此同时,它们也会产生一些内部多肽序列发生微小改变的蛋白质。就如同我们体内的每一个细胞都会递呈一部分多肽给免疫系统来认定它们是“自己人”,癌细胞会递呈它们错误的新多肽(或新抗原),揭示它们的外来属性或“异己分子”。在接收了这些新抗原后,免疫系统的树突细胞(DGs)可以启动强大的T细胞响应来攻击那些表达它们的癌细胞。[查看]
http://www.cxbio.com/Article/gthazymywgsazdzlfs_1.html
Science:重磅!首次实时观察到凝缩蛋白挤压DNA形成环状结构
引人注目的是,活的细胞当准备分裂时,能够将一堆杂乱的长达两米的DNA包装成整齐的微小染色体。然而,科学家们几十年来一直对这个过程是如何发生的感到困惑。如今,在一项新的研究中,来自荷兰代尔夫特理工大学卡夫利研究所和位于德国海德堡的欧洲分子生物学实验室(EMBL)的研究人员分离出这个过程,拍摄它的影像,并且实时观察一种被称作凝缩蛋白(condensin)的蛋白复合物如何缠绕DNA从而挤压出环状结构(loop)。通过在DNA长链中挤压出许多这样的环状结构,细胞高效地压缩它的基因组,因此细胞中的基因组能够均匀分布到它的两个子细胞中。相关研究结果于2018年2月22日在线发表在Science期刊上,论文标题为“Real-time imaging of DNA loop extrusion by condensin”。[查看]
http://www.cxbio.com/Article/sciencezbscssgcdnsdb_1.html
DTT(二硫苏糖醇)应用的升级产品和替代方案--TCEP-HCl[三(2-羰基乙基)磷盐酸盐]
TCEP-HCl[三(2-羰基乙基)磷盐酸盐]是一种水溶性、无味的二硫键还原剂,广泛应用于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中,用作多肽或蛋白质的二硫键还原剂。[查看]
http://www.cxbio.com/Article/TCEPHCl_1.html
2018年中国第三方医学诊断行业分析:<font color='red'>分子</font>诊断是医学诊断的发展趋势
独立医学实验室(ICL):又称第三方检验,是独立于医疗机构之外独立提供医学检验服务的公司。其核心是规模经济,即通过规模经济降低单位成本、获取成本优势、质量优势、技术优势,从而达到多方的共赢,减少医疗费用支出。它的出现不仅解决中小型医疗机构检验外包的问题,同时也为大医院解决因社会需要而不得不开展亏损检验项目的难题,现已成为医疗服务体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查看]
http://www.cxbio.com/Article/2018nzgdsfyxzdxyfxfz_1.html
JCB:研究发现参与有丝分裂检查点的新<font color='red'>分子</font>
在一项发表在国际学术期刊JCB上的新研究中,来自希腊克里特大学的研究人员发现一个参与膜重塑的蛋白Chmp4c在有丝分裂前中期定位到着丝粒但是当染色体排列到赤道板上该蛋白就会减少。[查看]
http://www.cxbio.com/Article/jcbyjfxcyysfljcddxfz_1.html
Immunity:突破!科学家破译IL-23十五年未解的秘密!揭示了自身免疫疾病的关键机理!
近日,一个由VIB-UGent炎症研究中心Savvas Savvides教授领导的国际团队揭示了包括牛皮癣、风湿性关节炎和克罗恩病在内的自身免疫疾病和炎症疾病的关键分子机制。通过聚焦于免疫调节因子IL-2,他们发现它的促炎活性强烈依赖于其受体IL-23R在结构上激活它。这项研究成果于近日发表在Immunity上。[查看]
http://www.cxbio.com/Article/immunitytpkxjpyil23s_1.html
Science子刊: 最新进展!研究发现促进胸腺再生的新<font color='red'>分子</font>!
一项最新发表在《Science Immunology》上的文章发现了一种叫做BMP4的分子在胸腺再生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最近的采访中,该研究的领导者之一、来自福瑞德哈金森肿瘤研究中心的Jarrod Dudakov博士详细介绍了胸腺的重要性、他们关于胸腺再生的发现以及他们下一步的计划。[查看]
http://www.cxbio.com/Article/sciencezkzxjzyjfxcjx_1.html
Science:重大发现!Sup35的朊蛋白结构域促进细胞适应环境变化
在一项新的研究中,来自德国马克斯普朗克分子细胞生物学与遗传学研究所的研究人员证实Sup35的朊蛋白结构域促进这种翻译终止因子的可逆相分离,从而形成生物分子凝聚物。[查看]
http://www.cxbio.com/Article/sciencezdfxsup35drdb_1.html
Nature:重磅!中国科学家成功解析胰高血糖素受体结构 有望开发出2型糖尿病新型疗法
近日,一项刊登在国际杂志Nature上的研究报告中,来自上海药物研究所的研究人员通过研究确定了GCGR连同胰高血糖素类似物及部分激动剂NNC1702的晶体结构,该晶体结构首次展示了B类G蛋白偶联受体在高分辨率下结合其肽类配体的分子细节,同时研究者还意外地发现了控制受体激活的结构复杂特性,从而也扩展了对B类G蛋白偶联受体信号转导过程的理解。[查看]
http://www.cxbio.com/Article/naturezbzgkxjcgjxygx_1.html
研究确定“根治”自身免疫性疾病和炎症性疾病的全新方法
来自拉霍拉过敏和免疫研究所(LJI)的研究员克劳斯·莱伊领导的小组报告称,辅助T细胞通过膜突起向发炎的组织移动,从而稳定它们并提供血管牵引力。利用高分辨率显微镜和全球分子分析,研究小组发现,不成熟的T细胞缺乏这些突起,但成熟的T细胞启动基因表达程序,创造材料来构建它们。研究结果发表于《细胞报告》杂志中,在报告中,研究人员提供了一组全新的因素,这些因素可能有助于在癌症和自身免疫性疾病等多种情况下调节免疫反应。[查看]
http://www.cxbio.com/Article/yjqdgzzsmyxjbhyzxjbd_1.html
Sci Rep:突破!科学家开发出能同时有效诊断淋巴瘤和黑色素瘤的新型检测技术
近日,一项刊登在国际杂志Scientific Reports上的研究报告中,来自乔治亚州立大学的研究人员通过研究利用红外光谱法开发了一种新型血液检测技术,或能同时对淋巴瘤和黑色素瘤进行诊断。研究者利用中红外光谱法分析了来自实验小鼠机体的血清,随后将非霍奇金淋巴瘤和黑色素瘤小鼠同健康小鼠成功进行了区分;电磁波谱的中红外光谱区通常用来在分子水平下对生物性样本进行特性分析。[查看]
http://www.cxbio.com/Article/scireptpkxjkfcntsyxz_1.html
PNAS:重磅!科学家在细菌基因组中发现抗癌药物的“蓝图”
近日,一篇刊登在国际杂志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上的研究报告中,来自美国斯克里普斯研究所(The Scripps Research Institute)的研究人员通过研究表示,他们此前发现能够杀灭前列腺癌细胞的化合物LNM E1或许能通过通过“挖掘”储存在细菌基因组中的信息,促进LNM分子家族更接近于研究人员进行相关的临床试验,相关研究表明,隐藏的基因或许能帮助科学家们开发新型有效的靶向抗癌化合物。[查看]
http://www.cxbio.com/Article/pnaszbkxjzxjjyzzfxka_1.html
记录总数:1081 | 页数:73  <...52535455565758596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