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llergy:你是易过敏的人吗?[ 2016-03-24 14:24 ]
- 近期发表在Allergy的研究称,出生季节与过敏风险有关,尤其是秋冬季出生的人,风险更高。
- 利用CRISPR/Cas9有望让猪成为病人的器官供者[ 2016-03-23 13:46 ]
- 尽管在农业环境中,猪比较懒散,但是在生物医学实验室培养的猪足够干净以至于很多人将欢迎---确实,应当欢迎---使用它们的组织用作拯救生命的移植物。用于移植的心脏瓣膜通常来自猪和奶牛。
- Cell:利用CRISPR-Cas9靶向活细胞中的RNA[ 2016-03-22 09:28 ]
- 从眼睛颜色到疾病易感性在内的一切,都是由DNA中储存的遗传密码决定的。科学家们已经展开对人类基因组的测序,并开发出改变这种遗传密码的方法,但是很多疾病与另一种基础生物分子RNA相关。鉴于RNA携带的遗传密码来自细胞核,科学家长期以来就一直在寻求一种能够靶向作用于活细胞中的RNA的高效方法。如今,来自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的研究人员通过将一种流行的DNA编辑技术CRISPR-Cas9应用到RNA上实现了这一壮举。相关研究结果于2016年3月17日在线发表在Cell期刊上,论文标题为“Programm
- 体外诊断技术的发展现状与未来[ 2016-03-21 16:00 ]
- 体外诊断(InVitroDiagnosis,IVD)技术,是指在人体之外,通过对机体包括血液、体液及组织等样本进行检测而获取相关的临床诊断信息,从而帮助判断疾病或机体功能的产品和服务。受益于医疗消费水平的提高、医疗体制改革的推动、国家产业政策的扶持,以及本身具有的一次性消费的特点,IVD行业将会以15%~20%的速度高速增长。IVD在现代社会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目前临床上80%以上的疾病诊断都依靠它。
- 小鼠研究揭秘肥胖为何会引起结肠癌[ 2016-03-18 08:56 ]
- 通关对肥胖小鼠的研究表明,肥胖的小鼠罹患结肠癌的风险更高。干细胞刺激或增加肥胖患者患癌风险。
- 食用蓝莓可改善阿尔茨海默症老人认知功能[ 2016-03-17 10:58 ]
- 俄亥俄州辛辛那提大学的Robert Krikorian博士等研究人员指出既往的动物研究和初步的人体试验,说明蓝莓有助于改善老人的记忆和认知功能。研究结果在第251届美国化学学会(ACS)上公布。
- 南开团队合成甘露霉素 助力人类对抗超级细菌[ 2016-03-16 08:50 ]
- 对抗“超级细菌”,人类将有新武器。中国南开大学15日透露,该校团队历时七年,攻克新型抗生素研发关键难题,首次化学全合成抗耐药菌天然产物“甘露霉素”,为开发有效应对“超级细菌”的新型抗生素药物开辟了道路。
- 科学家认定一种病毒和两种细菌可能引起阿尔茨海默症(AD)[ 2016-03-15 08:51 ]
- 由31名阿兹海默症研究人员组成的国际团队发表论文敦促科学界是时候改变阿兹海默症成因研究的方向了。他们传达的信息十分明确:历经十年来对阿兹海默症防治的失利,现在应该重新考量阿兹海默症是通过微生物传播的证据了。
- “猪角膜”将为更多角膜盲患者带来光明[ 2016-03-14 08:50 ]
- 近日,在中山大学眼科中心,一名来自江西的14岁少年成功接受生物工程角膜移植手术并重见光明。这款以“猪角膜”为原料的产品是中国科学家历经十余年自主研发的,也是全球首个完成临床试验的生物工程角膜。
- 美国CRISPR的专利调查将如何上演?[ 2016-03-11 08:57 ]
- 3月10日,美国专利商标局(US Patent and Trademark Office,USPTO)将会围绕谁可以获得CRISPR–Cas9进行基因编辑的专利开展一项调查,而专利的干涉也将最终确定CRISPR技术未来将会给谁带来收益。
- 老奶奶们又对了:一岁前吃花生糊可预防花生过敏[ 2016-03-10 08:54 ]
- 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对花生过敏,而一项新研究表明在孩子小的时候让其接触花生能够为孩子提供长久的保护,避免对花生产生过敏。
- 3pRNA是产生毒性T细胞免疫反应的最佳疫苗佐剂[ 2016-03-09 08:55 ]
- 细胞内免疫保护,牵涉到树突状细胞共刺激因子(CPL)的诱导。接种蛋白质Ags时需要联合使用免疫刺激佐剂才能产生这样的诱导。在最近发表在《Journal of Immunology》杂志上的一项研究中,来自德国的研究者Christian Kurts等人通过比较不同类型的佐剂,证明了三磷酸RNA在引起毒性细胞免疫反应中是一类十分有利的佐剂。
- 为什么卡特的癌症好了[ 2016-03-08 09:14 ]
- 去年12月6日,美国前总统Jimmy Carter发表声明说,在使用默沙东的免疫检查点PD-1抗体药物Keytruda之后,此前在他大脑中出现的黑色素瘤(melanoma)消失了。
- 人类机体DNA中古老的病毒“入侵者”或帮助机体抵御感染[ 2016-03-07 21:55 ]
- 从起源上来讲我们机体中大约8%的DNA来源于病毒,即感染性病毒和人类祖先抗争后的“残留物”,这种所谓的内源性病毒常常被认为并没有明确的生物学意义,但近日刊登在Science上的一项研究报告中,来自犹他大学医学院的研究者就表明,这种特殊进化可以改变某些病毒使其作为对人类有益的武器来攻击同类病毒。
- 纳米荧光时代[ 2016-03-04 13:45 ]
- 只有病毒颗粒大小的纳米荧光粒子,通过不同波长激光激发后显现出各种颜色。这一技术讲彻底改写电子显示器开发,甚至在疾病治疗方面也有巨大潜力。
- 关键分子“制动器”可抑制机体过度炎症的发生[ 2016-03-03 09:01 ]
- 生命体需要炎症来消除外来的致病性微生物和刺激物。但过量的炎症却会损伤健康的细胞,引发机体老化,有时甚至还会导致器官衰竭和死亡。近日,来自加利福尼亚大学的研究人员发现一种p62蛋白,在抑制炎症及避免间接损伤方面,扮演着分子制动器的关键角色。
- 关注肿瘤精准医疗基因检测[ 2016-03-02 09:00 ]
- "精准医疗(Precision Medicine)"是基因检测试剂和药物研发的热点,指根据患者的遗传信息和特异的疾病分子进行准确用药。美国总统奥巴马在2015及2016年国情咨文中分别发布了"精准医疗计划"和抗癌"登月计划",该计划的实施必将进一步推动肿瘤精准医疗行业迈向高速发展时代。而肿瘤精准医疗计划的加速推进,离不开基因检测。
- 清除衰老细胞可延长小鼠寿命[ 2016-03-01 09:10 ]
- 在一项新的研究中,来自美国梅奥诊所的研究人员证实衰老细胞---不再发生细胞分裂且随着年龄增加而不断堆积的细胞---对健康产生负面影响,能够让正常小鼠的寿命缩短最多35%。这些结果还证实清除衰老细胞会延迟肿瘤形成、保持组织和器官功能,以及延长寿命,同时并没有观察到副作用。
- 基因技术改变我们的生活与认知[ 2016-02-29 11:23 ]
- 2月19日上午,由中国科学院老年科协主办的科普论坛2016年首期论坛开讲。主讲人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中国科学院院士张亚平作了主题为“基因技术及其对我们的影响”的科普讲座。听完讲座,记者和许多现场听众一样,对基因技术对我们生活的影响有了更多的认识和了解。
- 如何靶向降解促癌症蛋白?[ 2016-02-26 11:52 ]
- 癌症研究越来越关注于靶向作用引发疾病蛋白的疗法开发,其中研究者们对发生早期降解的蛋白进行了标记,近日发表于国际杂志Nature上的研究论文中,来自瑞士巴塞尔弗雷德里希米歇尔研究所的科学家就揭示了特殊化合物如何拦截遍在蛋白连接酶来靶向作用特殊的蛋白进行降解,该机制或为靶向降解特殊的癌症蛋白提供思
- NEK7--炎症小体信号通路新发现的关键蛋白[ 2016-02-25 08:47 ]
- 炎症小体(inflammasome)是能够激活炎性caspase蛋白激酶的胞内蛋白复合体,它对于机体炎症的发生与控制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至 今为止,已经有4类炎症小体被发现:NLRP1、NLRP3、NLRC4以及AIM2。NLRP3发生突变能够引发许多炎性疾病,包括冷吡啉相关周期性综 合征(CAPS)。目前已经知道钾离子的外流对于NLRP3的外流具有重要的作用,但NLRP3是如何相应钾离子外流的,目前仍不清楚。为了解释这一问 题,来自密歇根大学医学院的Gabriel Nú?ez研究组致力于寻找能
- 中美化学家发现疑似PM2.5雾霾颗粒最初形成机制[ 2016-02-23 08:47 ]
- 科技日报2月22日消息,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及能源材料协同中心曾晓成教授和美国化学学会前主席Joseph Francisco院士研究组合作,发现了硫酸氢铵在大气中一种全新的形成机制。该成果近日发表在《美国化学会志》上,并被美国化学学会《化学与工程新闻》选为科学焦点报道。
- 专家释疑基因编辑“大规模杀伤性”[ 2016-02-22 08:56 ]
- 很多人担忧,基因编辑技术的过快发展会让人类社会陷入伦理难题。不过,估计很少有人料到,它在近日公布的美国情报界年度全球威胁评估报告中,登上了“大规模杀伤性与扩散性武器”威胁清单。
- 生物质高分子材料应用和发展趋势[ 2016-02-19 09:03 ]
- 利用可再生的生物质资源制取高分子材料,既是解决能源替代的重要途径,也是改善生态环境的有效手段。美国能源部推测到2020年,来自植物生物质资源的高分子新材料要增加到10%,而到2050年要达到50%。
- 【盘点】新发现的癌症标志物[ 2016-02-18 08:52 ]
- 【盘点】新发现的癌症标志物: 如果在癌症转移之前,人们就能较早地诊断出肾癌,那么80%的患者会存活下来。然而,较早的肾癌诊断至今仍然是一大挑战。
- 国务院决定取消已实施14年的GAP认证![ 2016-02-17 09:05 ]
- 2月16日,CFDA通过官网披露:依据国务院印发《关于取消13项国务院部门行政许可事项的决定》(国发〔2016〕10号),规定取消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AP)认证。
- 传染性疾病检测市场前景分析[ 2016-02-16 08:53 ]
- 近几年,随着全球微生物耐药及病原体突变问题凸显,传染性疾病体外诊断已成为各大医药科技公司的学术攻关热点之一。每当出现一种新型传染性疾病或者一种新型筛查手段时,疾病检测诊断市场总会再度满血复活,开启全新研发盛宴。目前,传染性疾病实验室诊断技术通常包括PCR扩增、基因测序、微阵列和质谱等。随着传染性疾病日益盛行,检测需求呈现日益扩大趋势
- 转基因鲑鱼发明者丘才良:申请FDA认证 要求严苛[ 2016-02-15 08:51 ]
- 美国食品与药物管理局去年11月19日宣布,一种名为“AquAdvantage Salmon”的转基因鲑鱼可供人类安全食用。这是FDA史上首次批准供食用的转基因动物,具有开先河之意义,但也正因其背后所牵涉的复杂问题,这项批准可说是一波三折,在美国乃至全世界的关注转基因食物人士中激起千层浪。 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对20年前发明转基因鲑鱼的丘才良教授来说,转基因动物面对比转基因植物更加严苛的审查,供人类食用的转基因动物若要“通关”更是难上加难,但他相信这
- 中国医药外贸2016年将维持3%-5%增长[ 2016-02-14 08:26 ]
- 2015年,中国医药外贸突破千亿美元大关,同比增长4.73%。受整体经济和产业结构调整影响,预计2016年,我国医药外贸将持续3%-5%的低速增长,但细分领域,如国产医疗器械和药品领域增速和份额将持续扩大。 2月1日下午,由中国海关数据授权,中国医药保健进出口商会(以下简称“医保商会”)公布2015年年度医药保健品进出口数据。 该数据显示,2015年,我国医药保健品进出口额突破千亿美元大关,达到1026亿美元,同比增长4.73%。其中,出口564亿美元,增长2.70%;进口462亿美元,
- 寨卡病毒世界多洲持续扩散 波及三十余国和地区[ 2016-01-29 09:01 ]
- 寨卡病毒持续扩散,在欧洲、拉丁美洲、非洲的30多个国家和地区均发现了寨卡病毒传播。美国研究人员27日呼吁世界卫生组织(WHO)迅速采取行动应对寨卡病毒。
- 唾液外泌体miRNA可作为衰老的生物标记物[ 2016-01-28 09:45 ]
- 来自日本冈山大学研究生院的研究人员推测唾液外泌体的miRNA可作为衰老的生物标记物。因此,研究人员将对唾液外泌体的miRNA是否可以作为衰老的生物标记物进行相关研究。
- 令人心情愉悦的物质“5-羟色胺”是肝癌的潜在分子标志物?[ 2016-01-27 08:48 ]
- 肝细胞肝癌(HCC)是全球导致男性死亡的第三大恶性肿瘤。5-羟色胺则是一种可能与HCC发生相关的生物胺。来自埃及曼苏尔大学的Abdel-Razik及其研究团队比较了5-羟色胺与甲胎蛋白(AFP)和维生素K缺乏引起的凝血酶原-II(PIVKA-II)在肝硬化患者并发HCC中的诊断作用,相关结果发表在近期的Eur J Gastroenterol Hepatol杂志。
- 美新登月计划意欲何为[ 2016-01-26 09:26 ]
- 癌症研究人员正在热烈欢迎并翘首企盼美国副总统乔·拜登新宣布的计划——治疗癌症“登月计划”。
- 如何提前预测疫苗的不良反应[ 2016-01-25 10:19 ]
- 如果你在注射疫苗之前就知道自己身上会出现副作用。这可能会让你放弃注射疫苗——但提前了解会发生的情况也能使人心态放松。最近的一项研究有望实现这样的预测,这项研究发现,注射流感疫苗之后出现炎症、头疼、发烧和其他不良反应的人,其免疫细胞会产生一组独特的信号。
- Cell:新型血检技术或可扩大液体活检的范围[ 2016-01-22 09:54 ]
- 华盛顿大学的科学家就表示他们开发了一种新方法可以克服当前液体活检技术的局限性,从而就以帮助鉴别出哪些类型的细胞可以产生游离DNA;这种方法可以扩大液体活检的检测范围,其依赖于对个体机体中游离DNA的片段谱系进行分析,同时将这种谱系信息同细胞多种死亡生理条件进行对比。
- 2016年我国生物医用材料行业市场分析[ 2016-01-21 10:13 ]
- 目前,中国对生物医用材料和制品有着巨大的需求。为开拓国际市场,跨国公司通过向境外技术和资金输出,在国外建立子公司和研发中央,就地出产和研发生物医用材料产品。从生物医用材料行业市场发展情况来看,面临外资蚕食,本土生物医用材料及其制品工业想要突围,过程会相对艰难和漫长。
- 新概念:石墨单分子层孔道DNA测序法[ 2016-01-20 09:04 ]
- 美国国家标准与技术研究院(NIST)近期提出了一种高效、精确的DNA测序方法。通过将DNA分子从超薄的石墨片层结构的孔洞中拉动,通过测量石墨孔洞边缘产生的电位变化,从而实现高速、高精度、高效率的DNA测序。
- 小牛血类药品全业停产整顿 多家上市公司卷入[ 2016-01-19 09:07 ]
- 目前国家食药监总局已经叫停国内小牛血类药品的生产,并在研究制定新行业标准。小牛血类药品主要即指小牛血去蛋白提取物制剂,是用于改善脑功能的神经内科辅助药物,临床使用量较大。
- 埃博拉病毒研究取得重大突破[ 2016-01-18 08:59 ]
- 北京时间1月15日凌晨,国际权威学术期刊《细胞》在线发表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高福院士研究团队的文章“埃博拉病毒糖蛋白结合内吞体受体NPC1的分子机制”。
- 食品天然防腐剂显神效 或可杀灭癌细胞[ 2016-01-15 09:03 ]
- 乳酸链球菌素是一种在乳制品中存在的天然食物防腐剂,其或许可以对两种人类疾病进行消灭,即对癌症和致死性耐药性细菌进行杀灭作用。近日一项刊登在国际杂志the Journal of Antimicrobial Chemotherapy上的研究论文中,来自密歇根大学的研究人员通过研究发现,服用含乳酸链球菌素奶昔的大鼠在9周后机体中有70%至80%的头颈癌肿瘤细胞会死亡,而且大鼠的生存期会延长。
- 自主研发全球首创手足口病EV71疫苗获新药证书[ 2016-01-14 10:07 ]
- 我国自主研发的全球首创预防用生物制品1类新药——肠道病毒71型灭活疫苗生产注册申请获得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批准,取得新药证书和生产批件。
- 2015年食品安全热点[ 2016-01-13 08:54 ]
- 1月12日,由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中国科学技术协会指导,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主办的“2015年食品安全热点科学解读媒体沟通会”上,对“食品安全法”、“转基因”、“红肉、加工肉制品致癌”等12个食品安全热点进行了科学解读。
- 2015年感染性疾病重要研究TOP10[ 2016-01-12 08:51 ]
- 近日,《新英格兰医学杂志》(NEJM)旗下的Journal Watch回顾了2015年感染性疾病领域的重要研究进展,遴选出了该启动抗逆转录病毒治疗(ART)提供了足以令人信服的证据。
- 拜耳宣布其亚太区第二大非处方药工厂在云南马金铺正式启用[ 2016-01-11 08:54 ]
- 拜耳宣布其在云南马金铺新建的中西药工厂正式启用。该工厂位于昆明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马金铺园区,是拜耳在亚太地区的第二大非处方药工厂。
- 手足口病疫苗将于近期上市[ 2016-01-08 10:48 ]
- 我国自主研发的用于预防5岁以下婴幼儿手足口病的一类新药——“肠道病毒71型灭活疫苗”,已获得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批准,取得新药证书和药品生产批件,将于近期上市,预计年产量2000万支。
- Nature: 抗体正在误导科学界[ 2016-01-07 08:45 ]
- 2000年前后,基因敲除小鼠在生物领域大受欢迎,但结果令人不安。这提醒了《比较神经学》期刊的主编Clifford Saper一个事实:抗体正在误导科学界。
- 动物基因编辑在争议中走来 - 从不会长角的牛到不需阉割的猪[ 2016-01-06 09:11 ]
- 为期两天的美国国家科学院(NAS)研讨会日前在华盛顿举行。会议披露了科学家、伦理学家和监管者就推动动物基因组编辑向前发展的最好方法达成一致还有多远。
- 哥大创建了世界上第一个医用毒液数据库[ 2016-01-05 09:28 ]
- 由于对动物毒液治疗价值的兴趣日益增长,一对哥伦比亚大学的数据科学家创建了关于已知动物毒素及其对人类的生理效应的第一个目录。
- 乳腺癌检测新技术[ 2016-01-04 09:49 ]
- 一项发表在《临床肿瘤学》杂志上的研究表明,BRCA1/2突变体携带者可增加患对侧乳腺癌的风险(CBC),随着年龄的增长诊断为对侧乳腺癌的风险会增加。
- 科学家研制新二维材料"硼墨烯"[ 2015-12-31 09:51 ]
- 在近期一项发表在《科学》期刊上的研究中,科学家们成功绕开了这些前体,造出了二维硼材料。他们将这种原子级薄膜称为“硼墨烯”。
西宝生物科技(上海)股份有限公司
客服电话:400-021-8158
公司传真: 021-50272982
公司邮箱:
market@seebio.cn
公司地址:总部: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毕升路299弄11号502室 邮编:201204
研发生产中心:上海市浦东新区川宏路508号5幢 邮编:20120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