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ature Genetics:肿瘤转移过程中会积累更多的拷贝数变异,而不是突变[ 2025-06-04 12:42 ]
- 近日,纪念斯隆凯特琳癌症中心(MSK)和威尔康奈尔医学院等机构的研究人员分析了3,732名癌症患者的基因组图谱,这些患者覆盖了20多种原发性肿瘤类型,并接受了多次肿瘤活检。研究人员发现,肿瘤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演化,并且转移灶往往会积累更多的拷贝数变异,而不是突变。这项研究成果于6月2日发表在《Nature Genetics》杂志上。
- KDM4C抑制通过促进组织蛋白酶L介导的组蛋白H3剪切抑制基底型乳腺癌肿瘤生长[ 2025-06-03 10:44 ]
- 美国Dana-Farber癌症研究所等机构的研究团队通过整合多组学分析和功能实验,首次揭示KDM4C通过调控CTSL介导的组蛋白H3剪切影响肿瘤氧化还原平衡的全新机制。研究发现不仅解释了KDM4C扩增型肿瘤的独特依赖性,还为靶向表观遗传-代谢交叉调控提供了理论依据,相关成果发表在《Nature Genetics》期刊。
- BRAF致癌突变通过αC螺旋位移解除自抑制的共通机制解析[ 2025-05-30 10:53 ]
- 来自Lavoie团队的研究人员通过冷冻电镜(cryo-EM)解析了BRAF V600E等致癌突变体的三维结构,揭示其通过αC螺旋内移破坏CRD-KD自抑制界面(CRD-out),形成类二聚体活性构象的分子机制。研究发现小分子抑制剂PLX8394可通过稳定αC螺旋失活构象恢复自抑制状态,为靶向BRAF突变肿瘤治疗提供新思路。
- 靶向钙黏蛋白17(Cadherin-17/CDH17)的CAR-T细胞系统性递送策略:安全有效治疗结直肠癌肝转移的新突破[ 2025-05-29 10:38 ]
- 来自意大利的研究团队针对结直肠癌肝转移(CRC-LM)治疗难题,通过系统筛选发现钙黏蛋白17(CDH17)作为理想靶点,开发出新型嵌合抗原受体(CAR)T细胞疗法。
- 肿瘤微环境分析发现肺癌的治疗应答标志物[ 2025-05-27 12:50 ]
- 近日,斯坦福大学领导的一项研究发现,单细胞多模态分析有助于鉴定NSCLC肿瘤微环境中与免疫治疗结局有关的表型特征。这项研究成果于5月23日发表在《Science Advances》杂志上,有望改善患者分层,并指导有效治疗方案的选择。
- 《Nature Neuroscience》大脑白质为何随年龄退化?因为免疫细胞“勾心斗角”[ 2025-05-26 14:42 ]
- 本研究揭示了衰老过程中小胶质细胞(microglia)异常激活通过CXCL10-CXCR3轴招募CD8+T细胞,导致白质退变和认知功能下降的机制。通过单细胞转录组和空间转录组技术,团队发现CXCL10+反应性星形胶质细胞与CD8+组织驻留记忆T细胞(TRM)的相互作用是衰老相关神经退变的关键靶点
- 基于序列预测驱动无序区域介导的分子间相互作用[ 2025-05-23 13:25 ]
- 在蛋白质王国里,存在着一群特立独行的"变形者"——内在无序区域(intrinsically disordered regions, IDRs)。这些占人类蛋白质组70%以上的区域虽缺乏固定三维结构,却通过化学特异性相互作用(chemically specific interactions)调控着细胞生命活动。传统方法难以捕捉这种动态多变的分子识别过程,而FINCHES计算框架的诞生改变了这一局面。
- 《Nature》NYU 研究揭示氨基酸限制对体重惊人影响[ 2025-05-22 10:42 ]
- 纽约大学格罗斯曼医学院的研究人员开展了关于氨基酸限制与体重调控的研究,相关成果发表在《Nature》杂志上,为肥胖及代谢疾病的防治提供了新视角。为探究不同氨基酸限制对体重的影响,研究人员以小鼠为模型,开展了一系列实验。
- Cell:生酮饮食会影响抗癌药物活性?最新研究指出肠道微生物组-膳食的相关癌症影响[ 2025-05-21 10:48 ]
- 在小鼠癌症模型中,生酮饮食能显著增强 PI3K 抑制剂的疗效,其机制可能与饮食抑制胰岛素有关。 在一项最新研究中,研究人员证实了饮食-PI3K 抗癌协同作用的深刻性,但令人惊讶的是,这种协同作用与饮食中的主要营养成分无关。 相反,饮食与 PI3K 的相互作用涉及摄入的植物化学物质的微生物组代谢。
- Nature Aging:中年人如何患上痴呆症?可能与这些蛋白质有关[ 2025-05-20 10:50 ]
- 摘要:研究人员发现了一些关于 FTD 如何发展的线索 痴呆症通常影响老年人,因此当它发生在中年时,可能很难识别。最常见的形式是额颞叶痴呆(FTD),在正确诊断之前,它经常被误认为是抑郁症、精神分裂症或帕金森病。 现在,作为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资助研究的一部分,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的研究人员发现了一些关于 FTD 如何发展的线索,这些线索可能导致新的诊断方法,并让更多患者进入临床试验。研究结果于 5 月 16 日发表在《自然?衰老》杂志上。 图1 脑脊液蛋白质组的大规模网络分析鉴定出额颞叶变性的分子特征 研究
- 饭后血糖如何控?透明质酸酶 -1的意外角色与糖尿病新希望[ 2025-05-19 15:53 ]
- 贝勒医学院和纳穆尔大学的研究人员发现,一种名为透明质酸酶-1(HYAL1)的酶在抑制肝脏过度葡萄糖生成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饭后。这一发现可能为治疗代谢紊乱打开了新的大门,如2型糖尿病,血糖控制受损。
- Nature:牛磺酸能推动白血病癌细胞生长![ 2025-05-16 12:35 ]
- 根据发表在《自然》杂志上的一篇论文,一项新的科学研究确定,在体内自然产生并通过某些食物摄入的牛磺酸,是白血病等髓系癌症的关键调节因子。
- 干扰素-r(IFNr)调控软脑膜抗肿瘤免疫应答的机制研究[ 2025-05-15 10:46 ]
- 软脑膜转移(LM)是实体瘤致命并发症,虽有炎症浸润却无法控制肿瘤。本研究通过小鼠模型和临床样本,发现 IFNr 由 T 细胞产生,通过促进常规树突状细胞(cDC)成熟为 CCR7+ DC,激活自然杀伤细胞(NK)发挥抗肿瘤作用,为 LM 免疫治疗提供新方向。
- 打破经典教科书:首次发现对两性都 “作弊” 的染色体![ 2025-05-14 13:21 ]
- 研究人员在果蝇(Drosophila testacea)中发现了一条 “自私” 的 X 染色体,它能在精子和卵子中扭曲遗传规律。由英属哥伦比亚大学和维多利亚大学的科学家领导的这项研究确定,广泛分布于古北区林地果蝇的 X 染色体会消除含 Y 染色体的精子,确保更多后代继承它。在雌性果蝇中,它会优先进入卵子。
- 《Cell》困扰科学家的未解之谜:为什么免疫系统导致大脑认知障碍?[ 2025-05-13 12:48 ]
- 来自斯坦福大学医学院等多个机构的研究人员展开了深入探索,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Cell》杂志上。研究人员主要运用了动物模型构建、行为学测试、单细胞测序、免疫组化等关键技术方法。他们构建了多种患者来源的小鼠异种移植模型,包括中枢神经系统(CNS)和非 CNS 癌症模型,还使用了免疫健全的小鼠模型。
- 与肾癌免疫治疗抵抗相关的蛋白质[ 2025-05-12 13:50 ]
- UT西南医学中心研究人员发现的一种蛋白质可能会导致对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的耐药性,这是一种广泛用于治疗癌症的免疫疗法。研究结果发表于Communications Medicine将糖蛋白非转移性黑色素瘤蛋白B(GPNMB)与治疗后复发联系起来,并表明它可能有助于肿瘤逃避转移性肾细胞癌的免疫监视。
- 《Cell》mRNA化学修饰在细胞应激反应中起重要作用?[ 2025-05-09 12:44 ]
- 一种在信使核糖核酸(mRNA)上常见的微小化学修饰,在细胞应对压力的过程中发挥着意想不到的巨大作用。这一发现阐明了细胞生物学的一个重要方面,并且可能具有临床意义,因为这种被称为m6A的mRNA修饰是新兴癌症治疗类别中的靶点。
- 揭秘溶酶体关键酶 PLA2G15:靶向治疗溶酶体疾病的新希望[ 2025-05-08 13:12 ]
- 溶酶体相关疾病机制不明且治疗手段有限,为探究其奥秘,研究人员开展关于 PLA2G15 的研究。结果发现 PLA2G15 是 BMP 水解酶,靶向它可改善尼曼 - 匹克病(NPC1)病理,延长寿命。该研究为溶酶体疾病治疗提供新方向。
- 活细胞内蛋白质编辑:内源性蛋白非经典残基整合新途径[ 2025-05-07 12:37 ]
- 受化学生物学和基因编辑领域最新进展的启发,研究人员设想出一种能够在哺乳动物细胞内对蛋白质一级序列进行翻译后编辑的技术,这种技术还能作用于最能代表天然生物学状态的内源性蛋白质。该系统能够在用户指定的位点,将外源蛋白质片段拼接到目标蛋白中,实现时间上的精准控制,还能引入有用的标记和非经典氨基酸
- Nature:科学家发现记忆如何控制新陈代谢[ 2025-05-06 12:46 ]
- 由都柏林圣三一学院Tomás Ryan教授领导的一项新的多学科研究表明,大脑会形成对寒冷经历的记忆,并利用它们来控制我们的新陈代谢。这项新发表的研究首次表明,冷记忆是在大脑中形成的,并描绘出它们随后是如何驱动体温调节的。这一发现可能在治疗一系列疾病(从肥胖到癌症)的治疗中有重要的应用
- 重大发现!阿尔茨海默病患者来源的高分子量 tau 蛋白如何 “破坏” 海马神经元?[ 2025-04-30 10:58 ]
- 在阿尔茨海默病(AD)研究中,tau 蛋白积累与认知症状紧密相关,但 tau 导致记忆认知衰退的细胞机制不明。研究人员围绕 AD 患者来源的高分子量 tau 对海马神经元的影响展开研究,发现其会损害神经元爆发式放电,这为理解 AD 认知衰退提供了细胞机制,意义重大。
- S-亚硝基化修饰 EZH2:调控内皮稳态的新机制与潜在治疗靶点[ 2025-04-28 13:57 ]
- 在生命的微观世界里,细胞的正常运作依赖于各种精细的调控机制。一氧化氮(NO)作为一种多功能的生物活性分子,在细胞功能调节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它可通过 S - 亚硝基化修饰蛋白质来发挥作用。
- Nature|华大携手瑞典乌普萨拉大学发表全球最大规模结直肠癌多组学研究[ 2025-04-27 13:59 ]
- 近日,瑞典乌普萨拉大学联合华大生命科学研究院、华大基因智惠医学研究院对1063例结直肠癌样本进行了全基因组及转录组测序分析,发现了一系列与癌症不同阶段相关的基因,并识别了结直肠癌关键预后因子,为结直肠癌的预防、治疗及预后都提供了数据基础,相关研究于8月7日发表于全球顶级学术期刊《自然》(Nature)。值得一提的是,这也是目前全球最大的结直肠癌多组学研究。
- 细胞表面的RNA结合蛋白是对抗癌症的关键[ 2025-04-25 14:13 ]
- 摘要:在急性髓性白血病(AML)细胞表面发现了一种易于药物治疗的靶点——在多个体内模型中,单克隆抗体抑制了白血病,没有明显的副作用。 2021年,由Ryan Flynn医学博士和他的导师、诺贝尔奖得主Carolyn Bertozzi博士领导的研究,揭开了生物学的新篇章,描绘了细胞表面上一种新的参与者:glycoRNAs。最近在《细胞》杂志上,Flynn和他的同事们扩展了这一发现,他们发现糖RNA在细胞表面与RNA结合蛋白形成高度组织化的簇。这些簇似乎调节细胞与环境之间的通讯。 现在,
- 抗真菌蛋白DECTIN-1可用于自身免疫疾病和癌症治疗[ 2025-04-24 15:18 ]
- 澳大利亚国立大学(ANU)的一项最新研究表明,免疫系统中的一种抗真菌蛋白质也会加剧部分自身免疫性疾病的严重程度,例如肠易激病(IBS)、1型糖尿病、湿疹和其他慢性疾病。科学家们发现了DECTIN-1蛋白质此前未被发现的一种功能,它在突变状态下限制了免疫系统中T调节细胞的产生。
- Science解开长期谜题:破译血清素在我们大脑中的作用[ 2025-04-23 13:16 ]
- 发表在《自然》(Nature)杂志上的这项研究是一项极具影响力的国际合作,一位专家评审认为,这项研究“在神经科学、心理学和精神病学领域具有广泛的意义,增强了我们对血清素在情绪调节、学习和动机行为中的作用的理解”。
- 《自然》突破性成果:解决mRNA疫苗的不足之处[ 2025-04-22 13:15 ]
- 来自华沙国际分子和细胞生物学研究所(IIMCB)的研究人员描述了一种提高基于mRNA的治疗效率的新机制。研究结果将有助于开发针对癌症和传染病的新疗法。科学实验是在IIMCB进行的,但华沙大学物理系和生物系、华沙医科大学以及波兰科学院生物化学和生物物理研究所的合作者也作出了重要贡献。
- 阿尔茨海默病SIRT2酶与记忆修复的希望[ 2025-04-21 13:20 ]
- 韩国基础科学研究所(IBS)的一个研究团队发现了一种之前未知的酶SIRT2,它在与阿尔茨海默病(AD)相关的记忆丧失中起着关键作用。该研究由IBS认知与社会性研究中心主任李政勋(C Justin LEE)领导,为理解星形胶质细胞如何通过产生过量的抑制性神经递质GABA来促进认知能力下降提供了重要见解。
- Nature解决难题:超灵敏游离 RNA(cfRNA)检测方法[ 2025-04-18 10:32 ]
- 为解决游离 RNA(cfRNA)检测敏感性不足的问题,研究人员开展了 RARE-seq(随机引物和 cfRNA 片段亲和捕获测序富集分析)方法的优化研究。结果显示该方法比全转录组 RNA 测序(RNA-seq)灵敏度高约 50 倍,在多种疾病诊疗中展现潜力,意义重大。
- Nature:科学家新发现一种免疫细胞类型,与过敏有关[ 2025-04-16 10:00 ]
- 在《自然》杂志发表的一项新研究中,纽约大学朗格尼健康中心的研究人员发现,肠道中有一组特殊的细胞,称为耐受性树突状细胞(tDC),可以减少因暴露于食物蛋白质而引起的免疫反应,以防止过敏。
- Nature:在大脑免疫细胞中发现潜在的阿尔茨海默病治疗靶点[ 2025-04-15 11:27 ]
- Tim-3是一种免疫检查点分子,参与免疫和炎症,最近与晚发性阿尔茨海默病(AD)有关,但它在大脑中的作用直到现在才为人所知。在《自然》杂志上发表的一篇论文中,麻省总医院布里格姆分校的研究人员利用临床前模型揭示了Tim-3在小胶质细胞(大脑的免疫细胞)中的作用,并将其确定为阿尔茨海默病的一个有希望的治疗靶点。
- 大肠杆菌细胞外呼吸:厌氧能量代谢的新发现及潜在意义[ 2025-04-11 12:58 ]
- 为探究氧化还原穿梭体在细胞内的还原机制及其在细胞生物能学中的作用,研究人员开展了关于大肠杆菌(E. coli )介导的细胞外电子转移(EET)机制和生物能学的研究。结果发现E. coli可利用 2 - 羟基 - 1,4 - 萘醌(HNQ)进行细胞外呼吸,还存在快速遗传适应。这揭示了一种新的厌氧能量代谢类型。
- 天冬酰胺转运体通过组蛋白磷酸化调控巨噬细胞炎症:炎症性疾病治疗新靶点[ 2025-04-10 10:54 ]
- 巨噬细胞功能异常与多种疾病相关,SLC 家族对免疫反应至关重要,但 SLCs 如何调节巨噬细胞炎症尚不清楚。研究人员开展 SLC6A14 对巨噬细胞炎症调节作用的研究,发现 SLC6A14 通过组蛋白磷酸化调控巨噬细胞炎症,为炎症性疾病治疗提供新靶点。这一研究成果发表在《SCIENCE ADVANCES》上,为炎症性疾病的治疗开辟了新的方向。
- Nature子刊:一些肠道细菌可能会降低某些药物的效果![ 2025-04-09 10:55 ]
- 匹兹堡大学和耶鲁大学的研究人员今天发表在《自然化学》杂志上的一项新研究表明,常见的肠道细菌如何代谢某些靶向gpcr细胞受体的口服药物,从而可能降低这些重要药物的效果。
- Cell:将饮食和肠道微生物结合起来预防胃肠道疾病[ 2025-04-08 12:37 ]
- 发表在《细胞》杂志上的一项新研究发现,当肠道微生物分解某些食物时,它们会释放小分子,帮助调节肠道炎症,促进对肠道病原体的抵抗力。这一发现可能催生治疗炎症性肠病和艰难梭菌感染的新方法。
- Science:婴儿时期接触抗生素可能会增加患1型糖尿病的风险[ 2025-04-02 10:11 ]
- 一项针对小鼠的新研究表明,在婴儿时期的关键发育窗口期接触抗生素会阻碍胰腺中产生胰岛素的细胞的生长,并可能增加以后患糖尿病的风险。本月发表在《科学》(Science)杂志上的这项研究还指出了可能有助于这些关键细胞在生命早期增殖的特定微生物。
- 《Nature》细胞的应激反应比科学家认为的更细微、更分散[ 2025-03-31 13:18 ]
- 摘要:身体细胞对压力的反应是暂停正常功能,集中精力保存能量、修复受损成分和增强防御。 身体细胞对压力——毒素、突变、饥饿或其他攻击——的反应是暂停正常功能,集中精力保存能量、修复受损成分和增强防御。 如果压力是可控的,细胞恢复正常活动;否则,它们会自我毁灭。 图1 哺乳动物综合应激反应的可塑性 几十年来,科学家们一直认为,这种反应是一个线性的事件链:细胞中的传感器“发出警报”,修改一个关键蛋白质,然后改变第二个蛋白质,减慢或关闭细胞
- 《Nature》肥胖背后的神经机制与恢复进食愉悦的关键分子靶点[ 2025-03-28 11:30 ]
-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研究人员已经确定了这种现象的可能潜在原因——神经张力素(neurotensin)的减少,这是一种与多巴胺网络相互作用的大脑肽,以及一种恢复进食愉悦感的潜在策略,这种策略有助于减少总体摄入量。
- 纳米级 DNA 追踪揭示有丝分裂染色体的自组织机制:解开遗传信息传递的关键谜题[ 2025-03-25 11:08 ]
- 科学家们一直困惑于基因组 DNA 究竟是如何在有丝分裂期间折叠,形成这种特征性杆状染色体的,这一问题就像隐藏在细胞深处的神秘密码,等待被破解。为探究基因组 DNA 在有丝分裂时如何折叠成杆状染色体,欧洲分子生物学实验室研究人员开展相关研究,发现其通过凝缩蛋白(condensin)挤出重叠环及自排斥形成,为理解遗传信息传递提供依据。
- MDA5 蛋白在皮肌炎相关血管损伤中的关键作用:机制解析与潜在治疗靶点探索[ 2025-03-24 13:26 ]
- MDA5+DM 患者比 MDA5-DM 患者更易出现血管病变,但 MDA5 在血管损伤中的具体作用和机制却一直不太清楚。为了解开这些谜团,来自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的研究人员展开了深入研究。他们的研究成果发表在《Cell Communication and Signaling》杂志上,为我们认识皮肌炎相关血管损伤的机制提供了新的视角,也为潜在的治疗方案提供了方向。
- 《Nature》让B细胞“储存”成功突变,打造HIV等高效抗体疫苗[ 2025-03-21 12:54 ]
- 新的研究表明,B细胞通过战略性地“储存”成功的突变来避免冒险失去好的突变。正如《Nature》所描述的那样,成功的高亲和力B细胞可以在特殊的条件下增殖,从而降低突变的风险。在实验室中捕捉这一机制可能会导致临床中更有效的疫苗策略。
- Nature Aging:炎症信使助长了阿尔茨海默病[ 2025-03-19 11:02 ]
- 研究人员来自柏林夏里特医学院和马克斯·德尔布吕克中心,他们详细揭示了炎症信号分子IL-12如何导致阿尔茨海默病的精确机制。该研究发表在《自然·衰老》杂志上。
- Nature新研究确定了儿童COVID感染后炎症性休克的原因[ 2025-03-18 11:08 ]
- 柏林夏里特医学院和德国风湿病研究中心(DRFZ,莱布尼茨协会的一个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发现,一种潜伏的Epstein-Barr病毒感染的重新激活会触发过度的炎症反应。研究人员已在《自然》杂志上发表了一篇文章,详细阐述了他们的发现。这些见解为新的治疗方法打开了大门,这些方法可能不仅限于MIS-C。
- Science子刊:肠道菌群、免疫球蛋白A与疫苗效力的关系[ 2025-03-17 10:50 ]
- 研究人员利用基因改造的小鼠模型来分析疫苗反应,研究了两种类型的肺炎球菌疫苗——一种通常用于儿童,另一种用于成人。尽管这些疫苗通过不同的机制发挥作用,但它们都能提供广泛的保护。然而,在患有免疫球蛋白A(IgA)缺乏症的个体中,免疫系统并不总是能产生足够的反应,使他们容易受到呼吸道感染,进而可能导致严重并发症。原因在于:肠道微生物群的调节功能不佳。
- 《Nature》休眠病毒如何在COVID后重新激活并引发儿童严重疾病[ 2025-03-14 11:06 ]
- 儿童多系统炎症综合征(MIS-C)是一种严重的炎症性疾病,可能在儿童感染COVID后数周内发生,有时会导致危及生命的后果。直到现在,其确切原因仍然不明。柏林夏里特大学医学中心和德国风湿病研究中心的研究人员发现,这种疾病是由EB病毒(Epstein-Barr virus, EBV)的再激活引发的。EB病毒是一种常见的病毒,可以在体内处于休眠状态。他们的研究结果发表在《Nature》上,提供了关键见解,可能会为MIS-C以及其他病毒后并发症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 PNAS:万万没想到,结核杆菌自己提供促进空气传播的基因[ 2025-03-13 10:55 ]
- 研究人员来自威尔·康奈尔医学院和麻省理工学院,他们发现结核杆菌依赖于一组基因,这些基因帮助它们在咳嗽、打喷嚏或说话时从一个人的肺部传播到另一个人的肺部。这项研究为结核病治疗提供了新的靶点,有望同时治疗感染并阻止细菌传播。
- 《Nature》斯坦福大学发现天然减肥分子,抑制食欲有望替代“Ozempic”且无副作用[ 2025-03-10 16:42 ]
- 斯坦福大学医学院的研究人员发现了一种天然存在的分子BRP,其在抑制食欲和减少体重方面与司美格鲁肽(商品名Ozempic)相似,但在动物实验中未出现如恶心、便秘和显著肌肉流失等药物副作用。
- Science:张锋团队扩大基因组编辑的工具箱[ 2025-03-03 16:28 ]
- Broad研究所张锋教授领导的研究团队近日扩大了基因组编辑的工具箱。他们在对自然多样性进行深入探索后,发现了一些古老的系统。这些被称为TIGR(串联间隔向导RNA)的系统在向导RNA的引导下到达DNA上的特定位点。TIGR系统可以重编程,以靶向任何感兴趣的DNA序列,并且它们具有不同的功能模块,可以对靶向的DNA发挥作用。除了模块化之外,TIGR系统与CRISPR等系统相比非常小巧,这在治疗应用中将是一大优势。
- PNAS:将侵袭性癌细胞重新编程为无害的癌细胞[ 2025-02-28 10:48 ]
- 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的科学家们发现了一种治疗胶质母细胞瘤(最致命的脑癌类型)的潜在新策略,即通过重新编程将具有侵略性的癌细胞转变为无害的细胞。相关研究结果发表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上,研究表明,将放疗与一种名为福斯可林的植物衍生化合物相结合,可以迫使胶质母细胞瘤细胞进入休眠状态,使其无法分裂或扩散。
- Cell子刊:相同的突变为何产生不同类型的白血病[ 2025-02-27 11:07 ]
- 髓系白血病是侵袭性最强的血癌之一,生存率很低。如今,白血病患者要通过基因分析来鉴定突变并选择最合适的治疗方法。然而,即使是带有相同突变的患者,疾病进展和对治疗的应答也可能存在很大差异。西班牙巴塞罗那生物医学研究所(IRB Barcelona)的研究人员近日开发出一种名为STRACK的新方法,能够追踪获得癌症突变前后的克隆动态和基因表达。

西宝生物科技(上海)股份有限公司
客服电话:400-021-8158
公司传真: 021-50272982
公司邮箱:
market@seebio.cn
公司地址:总部: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毕升路299弄11号502室 邮编:201204
研发生产中心:上海市浦东新区川宏路508号5幢 邮编:201202